据新华社报道,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最新声明,截至当地时间17日16时(北京时间21时),伊朗发动的第 12 波导弹袭击已造成以色列 24 人死亡、647 人受伤。这场中东火药桶的剧烈爆炸,正以超出所有人预期的态势急速升级。
短短数小时内,约 400 枚导弹划破中东夜空,精准砸向以色列中部城市海尔兹利亚。新华社发布的现场照片里,浓烟裹挟着建筑碎片冲天而起,被炸毁的巴士残骸扭曲变形,弹坑旁挤满惊魂未定的民众。以色列防空系统全力拦截,却仍有 35 个地点遭直接命中,这个以军事强悍著称的国家,第一次在本土防御上显露出如此明显的疲态。
以色列中部城市海尔兹利亚,一辆巴士在导弹袭击中损毁(资料图)
伊朗的 “疯狂” 攻势并非毫无征兆。自双方矛盾激化以来,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就展现出强硬姿态。当地时间 6 月 18 日,他在电视讲话中直言 “伊朗永远不会投降”,这番表态迅速被沙特媒体哈达斯、英国天空新闻网等多方报道。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也向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发出警告,任何美国干预都将引发 “全面战争”。显然,伊朗早已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,将每一波导弹攻击都当作捍卫主权的宣言。
展开剩余65%面对伊朗的强硬,美国的态度成了局势走向的关键变量。特朗普与国安团队紧急磋商后,接连释放危险信号。他先是宣称美国掌控伊朗上空制空权,伊朗防御装备根本无法抗衡,甚至暗示已锁定哈梅内伊藏匿地点;又直言哈梅内伊 “暂时安全”,要求伊朗 “无条件投降”,并警告 “耐心正在耗尽”。美国国务院迅速成立中东特别工作组,五角大楼更是将 F-16、F-22 及 F-35 等先进战机和航母调往中东,甚至考虑与以色列联手打击伊朗核设施。CNN援引匿名官员称,特朗普“越来越倾向于对伊朗使用武力”,而《华尔街日报》也于当地时间 6 月 18 日爆料,特朗普已批准对伊朗的攻击计划,只待最终命令下达。
以色列中部城市海尔兹利亚,一栋建筑遭导弹袭击后升起浓烟(资料图)
这场博弈的焦点,逐渐聚焦在伊朗福尔多核设施。这座深藏山体内部的设施,因军事专家称需用巨型钻地炸弹才能摧毁,成了美以眼中的 “心头大患”。美国表面上以 “阻止伊朗核计划”为借口,实则在中东战略棋盘上落子 —— 既想打压伊朗在地区的影响力,又试图维护以色列盟友地位,同时巩固自身能源话语权。
然而,军事冲突从来不是简单的力量对比。伊朗导弹突袭展现出的饱和攻击能力,让以色列 “铁穹”系统疲于奔命,也给美国敲响警钟:即便军事力量占优,陷入中东泥潭也将付出惨痛代价。特朗普批准攻击计划却暂缓行动,正是忌惮于伊朗“同归于尽” 的决心,以及全面战争可能引发的石油危机、国际舆论反噬等连锁反应。
从地缘政治角度看,这场冲突早已超出伊以两国范畴。沙特、卡塔尔等中东国家虽未直接参战,但舆论战已悄然打响;欧洲各国担心战火波及能源供应,纷纷呼吁克制;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,也让局势更加错综复杂。每一方势力都在权衡利弊,每一次军事动作都可能成为点燃更大危机的导火索。
以色列中部城市海尔兹利亚,一栋建筑遭导弹袭击后升起浓烟(资料图)
站在全球视角,这场冲突暴露出现行国际秩序的脆弱性。当军事威慑代替外交对话,当地缘利益凌驾于和平诉求,中东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声枪响,都在拷问大国的责任与担当。未来局势如何发展?是特朗普的怒火点燃全面战争,还是伊朗的强硬迫使美国重新谈判?在中东这片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上,和平的曙光,或许只能诞生于各方放下傲慢、回归理性的那一刻。
发布于:江苏省睿迎网-杠杆炒股配资网-股市杠杆公司-免费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