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冬,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在寒冷的朝鲜半岛展开。我军东线第九兵团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,不仅战斗异常激烈,而且严寒的气候成了另一个致命的敌人。特别是在长津湖战役期间,冻伤和冻死现象极为严重,近3万名志愿军官兵遭受冻伤,其中4000多人因寒冷直接丧命,这一幕令人心碎。
与东线的困境不同,西线战场的情况相对较好。西线参战部队以东北边防军为主,这支部队是在气候严寒的东北地区进行备战的,因此他们的后勤准备较为充足,尤其是在冬季御寒物资方面。由于东北边防军以原东北野战军的兵员为主,士兵们大多数都是出生在寒冷的北方,对低温天气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。相比之下,东线的第九兵团却是原本准备在南方作战的部队。由于时间紧迫和物资不足,东线部队的寒冷防御措施显得远远不够,导致了大量官兵在零下30度的低温下受冻,甚至冻死,悲壮的“冰雕连”成为长津湖战役的一个鲜明记忆。
展开剩余67%不过,在东线战场,唯一一个能够较好应对严寒的部队,是第20军的89师。尽管其他三个师也经历了严重的冻伤问题,但89师的冻伤率显著低于其他部队,只有约400人受冻,占全师人数的不到三十分之一。那么,是什么原因让89师能够成功避免大规模冻伤呢?答案在于89师当时的政委王直的出色领导。
王直不仅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,还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勤保障。早在部队北上之前,王直就预见到冬季寒冷将成为重大问题,因此积极与上级沟通,争取解决御寒物资的不足。在经过一番努力后,他成功争取到一批来自东北的棉服。这批物资的及时到位,使得89师的战士们得以在入朝前换上适合寒冷天气的衣物,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御寒能力。
然而,除了棉服外,王直还巧妙地解决了战斗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。在一次战斗中,89师缴获了美军的一批毛毯,尽管毛毯对于战士们来说能提供御寒的帮助,但由于军纪要求,不能随意留下缴获品。面对这个难题,王直做出了非常聪明的决策:他命令将毛毯裁剪成小块,用于包裹战士们的手腕、脚踝、膝盖等部位,提升了保暖效果。如此一来,不仅每个战士都能获得足够的保护,而且遵守了军纪,避免了违背规定的行为。
王直的前瞻性安排和灵活应对,使得89师在长津湖战役中不仅有效降低了非战斗减员,而且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。即使在战役的后期,美军开始败退,89师仍能够投入到追歼作战中,展现出出色的战斗力和战术水平。
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与坚韧,也突显了后勤保障和领导决策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。王直的智慧和远见为无数志愿军官兵带来了生的希望,也为我们今天铭记那段峥嵘岁月提供了深刻的启示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-杠杆炒股配资网-股市杠杆公司-免费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