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陈萌萌 通讯员 马学贤/文图
“人可平凡,但不可平庸!这辈子我就认定了漫画和剪纸,只要还能拿得动笔,就不会停下创作的手。”9月28日,刚被认定为市级乡村工匠、并参与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商丘主场活动的柘城县农民漫画家马本仁,在谈及自己的艺术追求时,眼神里满是坚定。从田间地头的“泥腿子”到市级认可的乡村工匠,从自学成才的民间艺人到作品被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家,马本仁用半生坚守,在漫画与剪纸的世界里,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农民艺术人生。
丰收节上的乡村工匠:让乡土艺术绽放新光彩
秋风拂过商丘金世纪广场,空气中满是丰收的喜悦。9月23日,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商丘主场活动在这里热闹启幕,以“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”为主题的联欢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。活动现场最引人注目的,莫过于“乡村工匠技能技艺展示交流区”——灵动雅致的麦草画在灯光下泛着光泽,憨态可掬的泥人仿佛透着乡土的温度,精巧细腻的剪纸勾勒出生活的百态,而在这片“乡土手艺的视觉盛宴”中,柘城县农民漫画家马本仁的作品,成了不少人驻足观赏的焦点。
作为商丘市首批认定的39名市级乡村工匠之一,马本仁带来了自己近年创作的漫画与剪纸作品。其中,一组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漫画格外吸睛:画面里,现代化的农机在田野里穿梭,村民们在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,村口的书屋挤满了看书的孩子,夸张的线条、诙谐的构图,配上“好日子比蜜甜”的文字注解,既透着农民的质朴视角,又充满了对乡村发展的热切期盼。“这些画都是我看着村里的变化一点点画出来的,现在农村路修好了、环境美了,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,我得把这些好光景都画下来。”马本仁一边向参观者介绍作品,一边分享创作灵感。
展开剩余77%事实上,这并非马本仁的作品首次登上重要舞台。早在2008年,他就因剪纸技艺精湛被奥运会聘为合作伙伴,四幅以“奥运精神”为主题的剪纸作品被制成电话卡在国际发行,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农民的艺术创造力;近年来,他的作品还多次受邀参加省市级文化展览,成为展示柘城乡土文化的重要名片。此次以“市级乡村工匠”的身份亮相丰收节,对马本仁而言更是一种认可:“以前总觉得自己就是个画画的农民,现在知道,咱农民的手艺也能成为‘乡村工匠’的招牌,也能为乡村文化添彩。”
自学成才的“泥腿子漫画家”:在无声世界里勾勒热爱
1953年,马本仁出生在柘城县马集乡马老家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。受母亲影响,他自幼就对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——母亲是十里八村有名的“巧媳妇”,农闲时总爱剪些花鸟虫鱼、吉祥图案,贴在窗户上、门楣上,装点着平凡的农家生活。小时候的马本仁,总爱趴在母亲身边,看着红纸在剪刀下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,久而久之,他也拿起了剪刀,从模仿到创作,剪纸渐渐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命运给马本仁出了一道难题——他从小双耳中度失聪,与人交流多有不便。但这份“无声”,却让他更能沉下心来观察生活、专注创作。上小学时,他又迷上了画画,课间对着课本上的插图临摹,放学后趴在自家院子的石桌上,把田间的庄稼、村口的老树、邻里的趣事都画进本子里。初中毕业后,马本仁成了家里的劳动力,白天跟着父母下地干活,夜晚就着煤油灯,在昏黄的光线下继续画画、剪纸,常常一画就到深夜。“那会儿条件有限,纸是从旧作业本上撕的,颜料是用面汤调的,但只要拿起笔,就觉得心里踏实。”马本仁回忆道。
没有专业老师指导,他就靠着订阅《漫画月刊》《婚育漫画报》等报刊自学,琢磨名家的构图技巧、表现手法;看到好的作品,就剪下来贴在本子上,反复临摹、总结经验。1990年,他的漫画《傻瓜亮相》首次在《婚育漫画报》发表并获得佳作奖,拿到样报的那一刻,马本仁激动得整夜没睡——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被“外人”看见,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创作的决心。此后,他的作品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类报刊上,从《人民日报》漫画增刊到《河南日报》,从全国性漫画大赛到省级剪纸展览,马本仁的名字渐渐被业内熟知。
我国漫画界泰斗华君武曾见过他的作品,亲笔题词“农民画漫画好”,还亲切地称他为“泥腿子漫画家”;已故漫画大师丁聪也对他的创作给予肯定,题词“再接再厉,创作出更好的婚育漫画!”;2003年,河南省群众艺术馆、河南民间美术学会联合授予他“民间剪纸艺术家”称号,认可他在民间艺术领域的造诣。截至目前,马本仁已创作漫画、剪纸作品上千幅,在100多种报刊发表作品,先后获得全国“人口国策杯”漫画大赛奖、“长岭杯”漫画大赛铜奖等多个奖项——这些成绩,都是他用汗水和坚持换来的。
匠心之作传温情:从“芳名生香”到跨越山海的艺术共鸣
在马本仁的众多作品中,有一幅名为《芳名生香》的藏字画,格外特别。这幅绘制在长38.5厘米、宽27.8厘米白纸上的作品,不仅是他的得意之作,更承载着一段跨越多年的温情故事,如今已被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鉴定为三级文物,永久收藏。
故事要从1996年说起。那一年,马本仁的漫画《畸形人》在第三届全国“人口国策杯”漫画艺术大赛中获奖,受邀前往北京参加颁奖仪式。在颁奖现场,时任中直机关计生协会会长的王光美亲自为他颁奖,握着他的手说:“农民画漫画很可贵啊!你能从农村生活里找到创作灵感,把政策宣传融入漫画,这种方式特别好。”王光美的亲切鼓励,让马本仁深受感动,他鼓起勇气说:“光美同志,今天见到您,就像见到了少奇同志。他始终想着老百姓,我们一直都记着他。”听到这话,王光美眼眶湿润,不仅与他合影留念,还在他的笔记本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。
回到柘城后,马本仁一直想为这份知遇之恩做些什么。他想起自己曾研究过“梅花汉字”——这种艺术形式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梅花篆字,将汉字与花卉形态结合,远观是字、近看是花,独具韵味。经过三个多月的构思、修改,1999年5月,他终于完成了《芳名生香》:画面左上方是隶书“芳名生香”四字,右下方是篆体“马本仁绘”及“马”字印章,画心以梅花式花瓣(亦可视为“蝴蝶花”)为元素,通过调整花瓣大小、控制笔墨浓淡,巧妙构成了“王光美”三个字,花丛两侧还点缀着两只闻香而来的蝴蝶,既有“花中隐字、字里藏花”的巧思,又透着对收礼人的敬意。
随后,马本仁通过《婚育漫画报》主编冯凭,将这幅作品转交给王光美。不久后,他收到了王光美秘书的回信,信中满是感谢,还随信寄来了一枚签名的“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首日封”和一套纪念邮票。后来,马本仁又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册20世纪60年代版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寄给王光美,请她签名留念,王光美欣然应允,再次寄回了签名书籍。“一位国家主席夫人,能这样对待一个农民艺术家,这份质朴的情谊,我这辈子都忘不了。”马本仁说,每当看到这些回信和签名,都能感受到“他们与人民心连心”的温暖。
除了《芳名生香》,马本仁的作品还多次传递着跨越山海的共鸣。2013年,他应邀参加刘少奇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,受到刘源将军的亲切接见,他创作的《少奇同志与人民在一起》漫画,被活动主办方收藏;他的剪纸作品《百鸟朝凤》曾作为礼物,赠送给来访的外国友人,让外国朋友通过剪纸,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;2024年,他为家乡柘城创作的《魅力马集》系列漫画,生动展现了马集乡的风土人情、产业发展,成了当地对外宣传的“文化名片”。
如今,72岁的马本仁依然住在马老家村,农闲时依旧保持着创作的习惯——在自家院子的树荫下,一张方桌、几支画笔、一叠红纸,就是他的“工作室”。他说:“我是农民,根在农村,我的创作也永远离不开农村。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文化,咱作为市级乡村工匠,更要把农民的生活、乡村的变化画出来,让更多人看到农村的美、农民的乐。”
从田间地头到艺术舞台,从自学成才到乡村工匠,马本仁用漫画和剪纸,记录着时代的变迁,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。他的故事,印证了“平凡人也能活出不平庸”的道理,也让人们看到: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,乡土艺术正焕发着新的生机,而像马本仁这样的乡村工匠,正是这份生机的守护者与传承者。
睿迎网-杠杆炒股配资网-股市杠杆公司-免费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