诺贝尔奖自设立初期起,便被设定为奖励那些在人类各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人,包括对世界和平的推动。然而,历史上有一位特殊的获奖者——德国物理化学家弗里茨·哈伯。哈伯发明了毒气武器,这种致命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造成了千万人的死亡,然而他在战后却意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。作为毒气武器的主要研发者,哈伯在战败国的“战犯名单”中赫然在列,然而瑞典皇家科学院却力排众议,最终决定将诺贝尔奖授予他。这一决定不仅激起了战胜国的强烈抗议,也引发了众多科学家的愤慨,他们认为哈伯是德国人乃至全人类的耻辱。更有法国获奖者在颁奖仪式上公开批评哈伯,不认为他配得上这个奖项。
那么,瑞典皇家科学院为何在面对如此巨大的舆论压力时,仍然坚持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哈伯呢?尽管哈伯发明的毒气杀害了无数人,但他同时也为世界带来了“面包”。许多人认为,哈伯是养活了20亿人的“化学战之父”。这个复杂的身份背后,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科学家。
展开剩余84%弗里茨·哈伯于1868年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家庭,母亲早逝,父亲则是一个富有的染料商人。作为家中的长子,父亲希望哈伯继承家业,但哈伯从中学时代起便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,常常在家做一些小实验。高中毕业后,哈伯独自前往柏林、海德堡、苏黎世等地求学,专注于有机化学研究。在著名化学家霍夫曼的指导下,哈伯撰写了一篇关于有机化学的论文,并因此获得了德国皇家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位。这一成就彰显了他非凡的才智。
尽管哈伯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,但他并未满足于理论的掌握,还多次前往化学工厂进行实践,以积累技术经验。虽然父亲希望他回家接管家族生意,但由于理念上的分歧,哈伯与父亲经常发生矛盾。他最终选择了学术道路,坚定投身于化学研究。1896年,哈伯开始在大学担任编外讲师,并逐渐从有机化学转向物理化学领域,并取得了一些小有成就。让哈伯声名鹊起的,是他对氮的研究。
氮是空气中最丰富的元素,且在肥料、炸药、农药的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然而,氮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,这使得它难以直接被植物利用,虽然硝酸盐矿物可以提供含氮肥料,但开采成本高昂,且大多被用于制造火药,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,欧洲人口迅速增加,粮食需求远超供应。此时,急需一种能够大规模生产的肥料以应对粮食短缺的危机。
在此背景下,许多国家将目光投向了动物粪便,尤其是鸟粪,这种富含氨和尿素的天然肥料成为各国争夺的对象,甚至爆发过所谓的“鸟粪战争”。但鸟粪数量有限,若找不到替代品,欧洲的粮食产量将面临严重下降。1898年,著名科学家克鲁克斯在一次会议中公开指出,只有开发出新型肥料,才能解决这一困境,并呼吁科学家们研究空气中的氮。
当时,虽然已有科学家研究出含氮的化肥如硫酸铵,但产量有限,难以满足需求。欧洲各国科学家开始研究如何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肥料。人工固氮虽然早有尝试,但在实验过程中频繁发生爆炸,风险极大,导致许多人放弃研究。而最终成功的人正是弗里茨·哈伯。
实际上,哈伯最初的研究方向并非氮,而是电化学。1902年,哈伯参加了美国电化学学会年会,并参观了一家正在进行固氮研究的工厂,这才激发了他对固氮的兴趣。回到德国后,他尝试使用电弧法进行固氮研究,但很快失败。1904年,哈伯转向合成氨的研究,尽管实验困难重重,且产氨量少,他一度想要放弃。然而,当他公开部分数据时,另一位物理化学家能斯特对他的数据提出了质疑,这让哈伯感到愤怒和侮辱,激发了他继续进行研究的决心。最终,经过无数次实验,哈伯成功地合成了氨。
这一突破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。哈伯的合成氨技术使得80%的氨被用来生产化肥,成为尿素、硝酸铵等肥料的主要原料,极大地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。许多人认为,哈伯的发现养活了全球近一半的人口。1910年,哈伯公开了合成氨的研究成果,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纷纷前来学习。1911年,哈伯被聘为柏林大学教授,并成为威廉皇帝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研究所的所长。在这段时间,哈伯与爱因斯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
然而,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,哈伯的命运发生了转折。德国在战争中遇到强劲的抵抗,哈伯放弃了学术研究,转而为德国军方服务。1914年,德国军方开始考虑使用毒气作战,哈伯加入了毒气的研发团队。他们最初使用催泪剂,但效果不佳,后来开始研究更强烈的毒气。经过一系列实验,哈伯最终提出使用氯气,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战场。
1915年4月22日,哈伯亲自前往比利时前线,指导德军向英法联军投放氯气。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。随着黄色烟雾的弥漫,英法联军阵地上的士兵们慌乱逃跑,却在毒气中窒息而死。德军因此获得了巨大的胜利,而哈伯也因此受到了德国皇帝的嘉奖。他虽然是犹太人,但因毒气战的成功,被破格授予了陆军上尉军衔,并获得了铁十字勋章。
然而,哈伯的妻子克拉拉对丈夫的行为表示强烈反对。她多次与哈伯因毒气研究发生争执,最终,在一次庆功宴上,克拉拉因心情压抑,拿起手枪自杀。尽管经历了妻子的死亡,哈伯依然没有停下他的研究,甚至在她的葬礼尚未办妥时便匆忙回到了战场。
随着毒气战的成功,其他参战国也开始研制和使用毒气。1916年,法国使用了光气弹,而哈伯则负责了德国毒气弹的研发。最终,芥子气成为了最致命的化学武器,导致无数士兵痛苦死亡。然而,尽管德军率先使用了毒气,他们仍未能避免战败的命运。
一战结束后,哈伯作为德国毒气战的主要负责人,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严厉指责。战胜国将他列入战犯名单,但由于哈伯在化学领域的贡献,尤其是他对合成氨的研究,瑞典皇家科学院依然决定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。虽然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争议,但根据诺贝尔的遗嘱,评选标准是“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”,从科学角度来看,哈伯的发现无疑符合这一标准。
然而,哈伯的学术生涯并未因此获得平静。1933年,随着纳粹党掌权,哈伯因犹太人身份被迫离开了德国。正是在他曾为其效力的国家,他的毒气被用来迫害犹太人,导致成千上万的同胞丧命。1934年,哈伯因心脏病发作在瑞士去世。
哈伯的一生,充满了光荣与耻辱的交织。他在化学领域的贡献无可否认,但他也创造了极为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-杠杆炒股配资网-股市杠杆公司-免费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