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国政坛近来风声鹤唳。就在巴黎宣布将进一步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后,法国总理的椅子几乎成了一把“高危电椅”。政坛元老贝鲁的出手,本被视作马克龙阵营的关键一步棋,却最终败下阵来。这场“背水一战”的失败,不仅让法国政府的团结显得岌岌可危,也让马克龙的执政前景再度蒙上一层厚重阴影。
法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原本是为了展示欧洲大国的责任担当,但现实中的反噬力量却越来越强烈。军援账单一笔笔堆积,民众的不满情绪随之高涨。能源价格上涨、生活成本居高不下,法国选民对“外部冲突”的耐心正在被严重透支。有人调侃说,马克龙在基辅立下的誓言,最终让巴黎的总理们成了“高危职业”,接连有人折戟沉沙。贝鲁的登场颇具戏剧色彩。他是老牌政治人物,曾被视为马克龙的盟友和智囊,具备一定威望。
他选择出手,本意是通过重整政府阵容,缓解国内对军援乌克兰的争议,为马克龙稳住局势。遗憾的是,这场操作很快变成了一场“背水一战”的豪赌。法国议会对政府的信任投票中,贝鲁并未能收获足够的支持,反而暴露了执政阵营内部的裂痕。这不仅是一次人事上的失败,更是法国政治现实的缩影:乌克兰冲突已经成为一块试金石,考验着法国政府的凝聚力与合法性。
展开剩余59%对比来看,法国并不是唯一在这条路上遭遇险境的欧洲国家。德国在坦克援乌问题上摇摆不定,英国政坛也因乌克兰军援的财政开支面临质疑。但法国的情况更为特殊。马克龙在欧盟舞台上频频高调亮相,提出要在安全、外交上强化欧洲的“战略自主”,这让法国在对乌克兰问题上的姿态显得尤为坚决。可讽刺的是,战略口号喊得越响,国内政治的裂缝就越大。
贝鲁的失败并不是孤立事件。过去几年里,法国政坛已多次上演类似的政治危机。马克龙虽以改革者姿态赢得了连任,但他的中间派联盟在议会中却不占绝对优势。这意味着任何一次重大议题投票,都可能变成执政联盟的“生死劫”。这一次,乌克兰问题成为新的引爆点。贝鲁没能撑起场面,直接把压力抛回到马克龙的肩上。换句话说,马克龙不仅没能卸下政治包袱,反而背上了更沉重的十字架。
法国社会的分裂感在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支持者认为,援助乌克兰是法国作为大国的责任,不能退缩,否则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将被削弱。反对者则愤怒地指出,法国的社会福利、教育、医疗等问题积压已久,却要把巨额资源投向“遥远的东欧战场”。这种争论在街头、议会、媒体上不断发酵,甚至演变成了针对执政党的民意危机。
从军事角度分析,法国对乌克兰的承诺并不只是象征性的。巴黎提供了包括凯撒自行火炮、防空系统在内的多种装备,还在讨论进一步的军事顾问和训练支持。这些援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乌克兰军队的战场能力,但对法国自身的国防储备形成了不小的压力。军方内部也有声音抱怨,过度外援可能影响法国的战备水平。政坛和军界的矛盾,在贝鲁的失败之后更加公开化。
马克龙是否还能扛得住?这恐怕是摆在法国政坛乃至整个欧洲面前的核心问题。贝鲁的失败不仅象征着个人政治生涯的黯淡,更预示着法国执政联盟的脆弱。如果这种危机继续累积,马克龙可能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:对外越高调,对内越动荡。他试图在欧洲舞台上展现“领袖姿态”,却可能在巴黎街头被自己的国民质疑。
发布于:江苏省睿迎网-杠杆炒股配资网-股市杠杆公司-免费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